血壓的測量對于患有心腦血管疾病、其他臟器疾病,甚至每一個健康人都是很重要的。
“兵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這一期跟大家聊一下血壓計的發(fā)展史:
1733年英國皇家學會斯蒂芬·哈爾斯首次測量了動物血壓。他用尾端接有小金屬管的長玻璃管插入一匹馬的頸動脈內,血液立即涌入玻璃管內高達270厘米。這就是說明馬的動脈壓有270厘米水柱高。但這種方法太血腥,不可能用在人身上,只能是一項探索,為日后的研究打開了大門。
1896年,意大利醫(yī)生里瓦洛克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究,經過大膽試驗,終于改制成了一種不破壞血管的血壓計。這種血壓計由袖帶、壓力表和氣球三個部分組成。但這種血壓計只能獲取收縮壓,并且是個推測的約數(shù)。
1906年左右,俄國人尼古拉科洛特科夫對洛克希的血壓計進行了完善,它的基本構造不變,只是在測定血壓時,另在袖帶里面靠肘窩內側動脈搏動處放上聽診器。
在測量時,當聽到聽診器傳出的第一個聲音時,水銀柱所達到的高度就是顯示收縮壓;接著水銀柱下降,到脈搏跳動聲音變弱時,此時水銀柱所在的高度就是舒張壓。大量臨床應用證明,這種血壓計測定血壓的方法既科學,又安全、準確,所以,它一直沿用至今。
到了現(xiàn)代,人們又對血壓計又進行了改進。
研制出許多電子血壓計,極大地方便了普通民眾的自測。
另外,為了避免以往根據一次或幾次測量就確定血壓的辦法獲得的數(shù)據并不十分準確的問題,人們又研發(fā)出了各種各類動態(tài)血壓記錄儀,可以了解到一天內血壓的動態(tài)變化。
所以,我們習以為常的血壓計是不簡單,它的研發(fā)歷程揭示了人類在醫(yī)學和認識自我道路上一直不斷努力與奮斗。